盡管如此,長期處于太空極端環(huán)境仍會對人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。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統(tǒng)計全球相關資料顯示,1981年至1989年期間的航天飛機任務后,有34例負面行為征兆和癥狀的報道;1995年至1998年的“和平”號空間站任務中發(fā)生兩起精神病性事件。主要表現為嚴重焦慮等適應障礙、緊張性頭疼等軀體障礙及衰弱癥等。長期飛行返回地球后,航天員還可能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,如美國的女航天員諾瓦克(Novak)不顧后果地追殺情敵事件,使得NASA不得不追溯其選拔期間的精神科檢查及心理選拔記錄。
普通人的“孤獨極限”是多久
孤獨對宇航員的殺傷力尚且如此,普通人對“孤獨極限”的忍耐能有多久?根據資料,1954年,美國就曾經做過一項“感覺剝奪”實驗。實驗雇傭一批學生,將他們關在有防音裝置的小房間里,讓他們戴保護鏡、木棉手套、氣泡膠枕等工具,以盡量減少視覺觸覺等刺激。結果,幾乎沒有人能在這項孤獨實驗中忍耐三天以上。到了第4天,受試者會出現雙手發(fā)抖,不能筆直走路,應答速度遲緩,對疼痛敏感及出現幻覺等癥狀。可見,孤獨感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巨大。心理學家通過這個實驗指出,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新的刺激。也就是說,人需要打破孤獨。
影片《火星救援》中,登陸火星考察已經成為一個常規(guī)項目。事實上,人類也在做類似準備。由歐洲航天局牽頭的為期8個月的南極洲模擬火星項目就是其中之一。類似的“感覺剝奪”也在這一項目中被印證。據媒體報道,由于南極洲擁有與火星最為相似的極端環(huán)境,研究人員在南極洲康科迪亞科考站開展多種“人類適應太空”實驗,以測試人類在“孤獨和幽閉”極限狀態(tài)下可能會產生的生理和心理反應。來自英國的亞歷山大·庫馬爾博士是康科迪亞科考站內惟一的醫(yī)生。據他講述,零下55℃的南極洲,冬季只有黑白色,生活在又冷又黑的世界里,人的感覺器官會變得很遲鈍,思維遲滯,記不住東西而且很難集中注意力。而讓自己避免消極情緒的惟一辦法是“讓自己非常忙碌”。
小編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