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萬眾經年累月的拷問下,2016年京東首次實現了年度盈利,而且一下就是10億元人民幣。需要說明的是這10億元的盈利是在Non-GAAP(非美國會計準則)口徑下,也就是沒有考慮股權激勵、無形資產攤銷等并不涉及現金支出的項目。企業(yè)內部管理一般看的也是這個口徑,因為它反映的是企業(yè)實際的運營狀況。
其實從去年年初開始,不管是內部對各品類采銷的要求,還是對外釋放的信號,京東試圖扭轉虧損局面的意圖都非常明顯。事實也證明,對于一個年GMV超過6500億,營業(yè)收入超過2500億的大型電商平臺來說,盈利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。京東的盈利粉碎了業(yè)內很多人的質疑,這可喜,但遠非那么重要。
京東的盈利之路
虧損目前還是互聯網行業(yè)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。在這方面,京東的盈利之路為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。京東的盈利與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密切相關:
首先,是用戶價值的持續(xù)提升
互聯網上最重要的是用戶,最難獲取的也是用戶。因為用戶在互聯網上的轉換成本非常低,鼠標輕輕一點或者用手輕輕一劃,一個用戶就可能永遠與你說再見了。
在對京東盈利之路的探究上,我愿意把用戶放在首位。而且相對用戶規(guī)模的增加,我覺得對于一個平臺來講,用戶粘性和用戶貢獻的持續(xù)提升更有意義,這具體可以體現在一定周期內單均用戶的訂單量和用戶GMV或收入的貢獻上。
在電子商務的發(fā)展過程中,非常多的企業(yè)靠融資支撐著公司的發(fā)展。這些公司大手大腳地用投資人的錢去補貼用戶,但是補貼一停用戶就不見了,使企業(yè)進入了一個“融資-燒錢買用戶-再融資-再燒錢買用戶”的怪圈。這就成了一個擊鼓傳花的游戲,企業(yè)在某一環(huán)的崩塌是必然的。
京東能夠從眾多的電商企業(yè)中脫穎而出,在于其為用戶提供了非常明顯的價值,滿足了用戶對電商“多快好省”的追求。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出,京東用戶的年均訂單量和年均GMV貢獻都在不斷提升,這是一個非常良性的循環(huán)。有這樣良性的循環(huán)作為基礎,盈利只是遲早的事情。
小編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