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22日,一個震撼世人的消息很快傳遍了世界各地: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,在運送Orbcomm公司11顆通訊衛(wèi)星進入軌道后,地面成功回收了返回的一級火箭,創(chuàng)造了人類太空史上當之無愧的第一。
▼下圖是這次發(fā)射任務中火箭軌跡震撼的延時攝影照片:
這與2015年11月24日美國藍色起源公司(Blue Origin)進行的New Shepard火箭回收實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,下圖展示了兩次回收的軌跡巨大區(qū)別。相比而言,獵鷹九號實現了一次標準的入軌軌跡,一級火箭在將剩余部分火箭送入既定位置后繼續(xù)返回,返回高度已經超過200千米,飛行水平距離約95千米,而且剩余火箭成功完成了11顆衛(wèi)星的發(fā)射任務,可謂是個讓人極其信服的實驗,相較之下藍色起源的New Shepard還處在初級驗證階段。
▲(圖片來自Jon Ross所在的ZLSA工作室)
關于SpaceX這個公司和他老板伊隆·馬斯克(Elon Musk)的傳奇經歷,下篇文章再談,本次先為大家回顧下獵鷹九號火箭的成功歷程。
首先,為什么要回收火箭?
由于技術復雜,沒有工業(yè)化批量生產,火箭的制造與發(fā)射一直是個極其昂貴的過程,動輒上億乃至數億美元。為了航天發(fā)射節(jié)省成本,上世紀美國和蘇聯在太空競賽的背景下提出了利用可回收的優(yōu)勢發(fā)展航天飛機,然而事實證明由于系統過于復雜、再利用成本極其高昂,航天飛機成為一個失敗的科研項目:美國航天飛機平均的發(fā)射費用達到了瞠目結舌的15億美元,加上挑戰(zhàn)者號和哥倫比亞號的失敗,直接導致項目下馬。而蘇聯人做的暴風雪號,則完全沒有投入實際使用就宣告退役。這種背景下,重復回收火箭被人重新提出。
因為從理論上講,火箭的發(fā)射成本里面,燃料的費用非常低。以獵鷹九號為例,單次發(fā)射費用為5400萬美元,但燃料費只有20萬美元,所以如果能回收單看數據自然大大降低了成本。
小編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