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頁 > 生活服務 > 生活常識 > 立春的由來和習俗

立春的由來和習俗

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 | 時間:2016-02-26 15:20:29 | 閱讀:165 |  標簽: 由來 立春   | 分享到:

公歷每年2月3至5日之間,太陽到達黃經(jīng)315°時為立春,2016年立春時間是2月4日下午5時46分,當天晚上7時仰望星空,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,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,古人稱為艮(八卦之一)的方向。

立春的由來和習俗
  立春的由來 
  立春作為節(jié)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,而24節(jié)氣是從《禮記•月令》和西漢劉安所著的《淮南子•天文訓》中,才有記載。歷法經(jīng)過多次變革后,在漢代始將24節(jié)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(jié),意思春天從此開始。 
   立春后白晝長了,氣溫漸漸上升,日照、降雨也增多了。春天的天氣回暖,適合春耕,這時小春作物長勢加快,應該及時澆灌追肥,促進生長,大春備耕也開始了。因此“立春”對于農業(yè)有著極大的意義。 


“立春天氣晴,百物好收成”,春天是農夫們開始耕作的時候,立春日的天氣好壞也能用來預測全年的農作收成狀況。如果立春當天是晴天,這一年五谷就會豐收;相反的,如果這一天下雨,作物就會歉收了。

立春的習俗 
  立春亦稱“打春”、“咬春”,又叫“報春”。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,我國歷朝歷代,皇室朝廷每到立春之日,都會以祀春儀式來迎接春天的來臨,并且祈求國泰民安、風調雨順。民間也有許多的慶賀祭典與活動,如“打牛”、“咬春”等,立春已經(jīng)被當成一個節(jié)日了。

立春的由來和習俗
  自周代起,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迎春慶賀禮儀。到明清兩代時,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時期,清代稱立春的賀節(jié)習俗為“拜春”,迎春的禮儀形式稱為“行春”。在這些迎春活動中“服飾”與“打!笔呛苤匾牧曀字弧
  打春:   
  舊時府縣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,放在衙門前,立春日用紅綠鞭抽打,因此俗稱立春為打春。 
  打牛是漢族民間風俗,在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以祈豐年或是敲打小鑼、竹板等,唱著歌詞,挨戶索取錢財?shù)牧曀,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。


小編推薦閱讀

好特網(wǎng)發(fā)布此文僅為傳遞信息,不代表好特網(wǎng)認同期限觀點或證實其描述。

相關視頻攻略

更多

掃二維碼進入好特網(wǎng)手機版本!

掃二維碼進入好特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!

本站所有軟件,都由網(wǎng)友上傳,如有侵犯你的版權,請發(fā)郵件[email protected]

湘ICP備2022002427號-10 湘公網(wǎng)安備:43070202000427號© 2013~2025 haote.com 好特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