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國務院和工信部多次要求下,手機流量降資費已是箭在弦上。據《京華時報》等多家媒體消息,中國移動醞釀推出手機流量階梯定價改革方案,下月起在北京等7省市試點。具體而言,流量單價采取五個檔次,價格從0.15元/MB至0.13元/MB不等,用戶使用流量越多價格就越便宜。對于該方案,許多消費者有霧里看花的感覺:和現(xiàn)在相比,流量資費降了嗎?說好的“降費提速”,運營商為何總是在打太極呢?
流量階梯定價?沒那個必要!
階梯定價,許多人并不陌生。近些年水電等資源能源類商品的價格改革,多以階梯定價的形式出現(xiàn)。階梯定價方式優(yōu)點明顯,它能夠鼓勵消費者節(jié)省用水、節(jié)省用電。因為,超過一定使用量,消費者就不得不按更高一檔的價格付費。
然而手機流量也要階梯定價,確實讓消費者有些摸不著頭腦。一方面,流量不是資源能源類產品,無需節(jié)省。另一方面,用量越多價格越便宜,也和水電的階梯定價方案反其道而行。唯一的解釋是“薄利多銷”,鼓勵消費者多用流量。
說好的“降費提速”,到頭來給出了一個促銷方案。想得實惠,您得先多用流量才行。這樣的改革,略顯誠意不足。一方面,許多消費者在單位和家里都有wifi,無需打開流量以獲取更低的資費;另一方面,初步方案中最高0.15元/MB的流量單價,高于目前一些套餐、流量包的價格。我們或許可以如此理解:使用較多流量的消費者的確獲得了實惠,但實惠來自于使用流量較少的消費者的腰包,到頭來運營商還是沒有損失。
改革就是要割肉,痛也得割
盡管流量階梯定價的方案是否真的讓利于消費者,還需要精確測算才能得知,但方案之復雜恐怕是普通消費者無法簡單算清的。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,“降費提速”有多難。
當前,運營商的傳統(tǒng)短信和語音業(yè)務在不斷萎縮,而數據流量是重要的增長點。工信部的數據統(tǒng)計,短短幾年,我國4G用戶總數已突破2.25億,人均手機流量更是達到321.5MB。從數據可以看出,大幅降低流量資費等于讓運營商放棄一部分利益。割肉總是痛苦的,這是運營商為何面對“降費提速”總是打太極的重要原因。
小編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