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手記:技術漏洞當用技術補
不論是金錢受損的網約車司機,還是被莫名辱罵的普通市民,無端受損與受辱,氣憤之余更多卻是無奈。情節(jié)輕微沒造成所謂惡劣后果的辱罵、恐嚇并不涉及違法,警方很難介入調查。隨便逃個單占100多塊錢的便宜,也很難找人討回公道。因此,受害者大多忍氣吞聲,激憤過后也不予追究;蛟S也正因此,一些人才愈加膽大妄為,被濫用的臨時號更肆無忌憚地出現在普通用戶的手機上。
本來以“防騷擾”為目的出現的軟件,初衷是好的,甚至多數時候效果也是好的,但架不住總有些人腦洞大開,想出了歪主意。
出現了調查中所涉及的問題,相關企業(yè)不妨反思一下,如果自己的服務不能“避害”,甚至已造成潛在而廣泛的騷擾事實,那么其存在的意義是否也應被質疑一下?
我們相信絕大多數用戶是有消費信用的,但是利用技術漏洞占便宜者也不能杜絕,問題是如何防范。
技術無罪,但監(jiān)管不能放松。律師已經說了,軟件平臺應對不法用戶負第一責任,甚至要為后果承擔責任。記者認為,相關企業(yè)應該在應用設計和監(jiān)管上盡責盡責、嚴格把控,而不能用簡單的“用戶守則”條例寄希望于用戶自覺。技術導致的使用漏洞,一定也能用技術手段堵上。
當然,一旦發(fā)現了平臺漏洞,對于不法用戶的懲處也絕對不能滯后,更不能手軟。同時,平臺企業(yè)包括滴滴等廠商,對受害者的舉報應引起足夠重視,給自己旗下的司機出頭,為無辜受損的服務者撐腰,不妨潛心收集一批證據,擇機與電信服務商通力合作一把,找到那些占便宜上癮的臨時號使用者,曝光一批,順便建立“黑名單”制度,把投機者鉆漏洞的想法扼殺在萌芽之中。
小編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