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對于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的合法性爭論仍未平息,但這種形式特殊的貨幣為經融機構降低清算、結算成本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。
FT中文網援引英國《金融時報》報道稱,全球最大的四家銀行已經開始合作研發(fā)一種新形式數字貨幣,他們相信這種數字貨幣將成為利用區(qū)塊鏈(blockchain)清算和結算金融交易的行業(yè)標準。區(qū)塊鏈是支撐比特幣(bitcoin)背后的技術。
率先研發(fā)出“多功能結算幣”(utility settlement coin)的瑞銀(UBS),已聯(lián)手德意志銀行(Deutsche Bank)、桑坦德銀行(Santander)、紐約梅隆銀行(BNY Mellon)——以及經紀公司毅聯(lián)匯業(yè)(ICAP)——一道向各國央行推介這一理念,爭取在2018年初將其投入商用。
此舉是一組大型銀行首次聯(lián)手就一種具體的區(qū)塊鏈技術進行合作,以充分利用分散化的計算機網絡的威力,提高金融市場運轉效率。
“如今,銀行與機構間的交易困難、耗時且費用巨大,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都擁有龐大的后臺辦公室,”桑坦德銀行研發(fā)與創(chuàng)新主管胡利奧•福拉(Julio Faura)說,“這樣做可以精簡運作,提高效率!
區(qū)塊鏈技術是一套復雜的算法,讓所謂的加密貨幣(包括比特幣)無需中央賬本即可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電子交易和驗證。
起初因擔心欺詐而持懷疑態(tài)度的銀行,如今正在探索如何利用這項技術加快后臺結算系統(tǒng)的速度,騰出捆綁在支持全球市場交易上的巨額資本。
奧緯咨詢(Oliver Wyman)去年發(fā)布的一份報告顯示,金融業(yè)每年清算和結算交易的總成本估計在650億至800億美元之間。
由對沖基金投資者和交易高管創(chuàng)立、總部位于倫敦的SETL公司,也力求利用與各國央行直接連接的數字貨幣為金融市場結算支付。
花旗集團(Citigroup)正在研究自己的“Citicoin”解決方案,高盛(Goldman Sachs)已經為可以讓交易近乎瞬間完成結算的“SETLcoin”申請了專利。摩根大通(JPMorgan)也在推進類似項目。
小編推薦閱讀